货币的崛起

最近,观看了纪录片《货币的崛起》(The Ascent of Money),简单做一篇笔记。纪录片共分为六节:银行,债券,股票,保险,房地产,全球化。

银行

货币的价值在于它所代表的信用体系。

圣经有云:你借给你弟兄的,或是钱财,或是粮食,无论什么可生利的物,都不可取利。借给外邦人可以取利,只是借给你弟兄不可取利。

据此,天主教徒不能放贷收息,而犹太人可向他们提供高利贷(usury),所以形成了放贷人(loan shark)都是犹太人的传统。

风险和利润是伴生的。个体放贷人难以避免对方赖账,例如《威尼斯商人》中的夏洛克。要想降低或分散风险,除非放贷者有足够实力,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美第奇(Medici)家族,是为最早的银行。虽然禁止放高利贷,美第奇家族却巧妙采取外汇兑换的方式收取佣金,规避限制。大规模、多元化的合伙人,带来更多利润,同时分散违约风险。

债券

政府向个人借钱、付利息,同样始于文艺复兴时期。

当时的雇佣兵不忠于某个政府,而是听从钱财调度,例如多次倒戈的 Sir John Hawkwood(新概念英语第三册第 14 课称呼他 a noble gangster)。

为了筹资雇佣军队,当时的政府开始发行债券,并按照债券面值付利息。市民成为投资者,债券可在市场自由交易。即使债券贬值,利息仍是按照面值给付,除非战争导致政府完全失去偿还能力。这样,可以认为是债券市场设定了整体的市场利率。

19 世纪,在拿破仑战争中,英国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受威灵顿之命,将债券换成黄金,以调度军队。依赖遍布欧洲的家族银行网,他们赚取各地的金价差,因而成功买入足够黄金。然而,因为错误预测战争旷日持久,他们买入过多黄金。滑铁卢一战迅速终结战争,导致金价回落,损失惨重。幸好由于他们迅速得知消息,及时买入大量英国国债,国债的上涨弥补了金价的损失。

美国南北战争中,新奥尔良的陷落是关键转折点。南方联邦以棉花为担保,向欧洲出售债券,即使无力偿还利息,债券仍可换成棉花实物。棉花主产地就是南方的新奥尔良一带,因此南方可通过限制出口来操纵欧洲的棉花价格。但是新奥尔良陷落后,棉花债券失败,南方政府只能印钱,最终通胀惨重。

通胀会导致固定利率付息的债券贬值。事实上,通胀会导致任何固定收入贬值。阿根廷在 1989 年前后正是如此,由于战争,政府滥发货币,导致通胀和债券贬值,固定收入者沦为贫民,经济一蹶不振。

股票

远洋贸易成本高,风险高,利润高,时间长,更青睐市场化的融资来分担风险和分摊利润。1602 年,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并开始发行股票,股东享有股权收益,股票在市场交易。

后来,约翰·劳从英国越狱,逃到荷兰,见到了荷兰的银行和股份制公司,开始设想将二者相结合的致富之路,并在路易十四去世、法国铸币不足、濒临破产之际,说服奥尔良公爵同意,开始推行他的新金融体制:建立银行,发行纸币,整合政府债务,转化为密西西比公司的股份。人民信赖银行,则信赖纸币。银行掌控铸币权,则可以尽情印钱。通过类似南海骗局的谎言和公司回购股票的承诺,他坐庄推动股价上涨。结果巴黎通胀严重。直到有人发现密西西比公司的骗局,抛售股票并要求回购换成金属货币,戳破了密西西比泡沫。

几百年后的美国,安然(Enron)同样声称要革新产业,建立能源银行。他们利用与老布什的交情,借助格林斯潘的政策助推,大肆收购。但是这同样是一场骗局,他们账目做假,把资产负债表上的债务隐藏在其他名目下,最后暴露出巨额的表外债务才破产。

在股票市场上,利用信息不对称和非理性的内幕交易和庞氏骗局比比皆是。羊群效应会助推非理性繁荣,也会在踩踏中走向断崖式的破灭。

保险

债券和股票都不保险,怎样防范风险呢?大致有商业保险、社会福利、对冲几种途径。

1744 年,苏格兰牧师为牧区民众的遗孀、遗孤投保,成立了第一个保险基金。

现在的商业保险公司是利益驱动的。例如卡特里娜飓风之后,运河溃坝,新奥尔良受灾。保险公司付出高额赔偿,但从此修改了保单的地域和保费标准。类似情况的很多灾民不能指望商业保险,只能指望国家福利援助。

日本从战争年代成为福利国家,为了保障军队人力和后方稳定,效仿英国的 William Beveridge 福利政策,国家几乎为国民的一切风险买单,特别是对公共卫生和教育提供保障。但是几十年后,长寿的退休人口和减少的劳动力使养老金面临巨大压力,经济发展也停滞不前。

芝加哥学派的 Milton Friedman 重述了 Fisher 方程式:MV = PQ,货币总量乘以货币流通速度等于物价水平乘以消费品总量。因此,大量发行货币会导致物价水平上涨,这是通货膨胀的解释。

智利曾经陷入类似的局面,在 1973 年,Allande 总统下台,共产主义尝试宣告失败,社会滞胀严重。1975 年,新任总统 Pinochet 听取 Friendman 建议,大力削减政府支出,通过预算平衡、货币紧缩、贸易自由化、养老金改革,力求抑制通胀。特别是养老金,此前为 pay-as-you-go (给付确定)制度,拖累国家财政。改成私人养老金制度,员工可以选择将薪资存入养老金账户,退休后领取。此举充实资本市场,股市上涨,养老金收益也上涨,可谓一举多得,多国纷纷采取了类似的模式。

在纪录片中,这是一个正面案例,但是时间是最好的考验:最近几年,智利经济降温,通胀抬头,稳定就业、储蓄率不高,养老金回报率下降,不断有新闻称民众游行要求养老金再次改革,从雇员储蓄、政府兜底改为雇员、雇主、政府三方共同储蓄并接受雇员监督。

福利制度最被诟病的一点就是让人懒惰闲散,不思进取。那么敢于冒险的创业者又如何规避风险?

例如种植谷物的农民,如何防止明年谷物价格大跌?方法是期货合约:以购买期权的代价,提前确定未来的价格,对买主来说是保障价格上限,对卖主来说是保障价格下限,从而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。1874 年,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成立,从谷物的期货开始,后来陆续出现其他的金融衍生品和对冲基金,其思路都是一样的。

最后,美国允许个人破产,也是鼓励创业冒险的一种体现。

房地产

玩过大富翁游戏的人都知道有房地产才是王道,人们往往认为房地产是保险的投资,银行也往往认为房贷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抵押贷。但事实并非如此。

以前的英国,地产只属于少数贵族,而选举与地产挂钩,因此贵族享受着政治和经济的特权。1845 年,谷物歉收,农地贬值,不少英国贵族债台高筑,入不敷出,以至于破产。后来,普选权出现,选举不再与房地产挂钩。再后来,私产成为保守主义的基石。

后来的美国,1929 年大萧条,底特律工人揭竿而起。罗斯福新政鼓励发放房屋贷款,私产所有权扑灭了共产主义的火星。新设立联邦房屋管理局和联邦住房贷款协会,从此房贷规模更大,年限更长。

当时的贷款渠道主要是 Savings & Loans 储蓄贷款协会,赚取存款和贷款的利息差。但是,由于通胀,利率上调,储户纷纷将存款取出,就导致亏空。再加上宽松的政策使地产商空手套白狼,骗取贷款。大量的坏账导致储贷协会纷纷破产,酿成了 20 世纪 80 年代严重的 Savings & Loans 危机。

金融业的信用评级加剧种族隔离,导致不良信用、还款能力差的民众无法买房。政府为了所谓民主平等,再次放松政策,允许发放次级贷款(subprime loan)。债权人为了自身利益,将这种垃圾贷款打包卖给华尔街。作为按揭贷款,垃圾贷款摇身一变成为 3A 级证券,很容易卖给不明真相的外地人。房贷断供之后,连锁反应,证券崩盘,导致了惨重的次贷危机。

在不发达国家,底层穷人可能拥有住房却没有所有权,无法抵押贷款去创业谋生。为此,小额信贷(microfinance)应运而生,对于想工作的穷人,无抵押也可发放贷款。

由这些案例,大致可以归纳出一点:为了民主而随意发放贷款注定是不安全的,哪怕有房屋这样所谓的优质抵押物。抵押物只能为债权人提供最后的保障,但真正的保障和信用还是来自于借款人的收入。

全球化

一战前,第一次金融全球化的迹象已经出现,但是战争中止了全球化进程。

二战后,根据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决议,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立,监管政府间的货币流动。但是石油国家积累的巨额财富再次推动全球投资的需求,监管因此放松。

长期资本管理公司(LTCM)拥有一支量化投资的梦之队,带头人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Scholes 和 Merton,主要业务是金融衍生品的套利,卖出债券和股票期权,波动小的时候买家不会行权,而他们可以大概率赚小钱,并通过杠杆放大收益。然而,1998 年俄罗斯金融系统崩溃,全球市场应声大跌,期权大量兑现,亏损通过杠杆放大,最终美联储为避免它的破产导致进一步的危机,要求多家机构接盘。

目前出现一种奇怪的局势:美国比中国“有钱”,但是中国却成为美国的“银行”。中国购入美元国债,有利于人民币不走强,中国低价出口产品,美国进口廉价产品,并享受低利率债务。这种互利关系在一战前的英德两国也曾经出现过。

纪录片表示奇怪的是,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似乎没有出现上面的那些危机,也没有被美国的危机所波及。他的解释是,因为中国依赖国内储蓄,没有流动性强的可抛售的外债。从这个角度看,相对封闭或许的确有经济上的战略价值。



Previous     Next
sighsmile /
Published under (CC) BY-NC-SA